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时间:2023-01-12 12:42:10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导入新课: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非常出名,而且让人常读常新,它就是《海的女儿》。那个坚强的小美人鱼宁愿放弃几百年的寿命,宁愿承受每走一步都钻心痛的折磨,也要得到人类的一个灵魂。据她奶奶说,人类的寿命虽短暂,但人类的灵魂却能引领人类进入不灭的天堂。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教师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家园似乎越来越荒芜,在人们更多地把金钱、地位与高贵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作家周国平却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作者介绍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的位置》、《善良丰富高贵》、《何来何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二、整体感知并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三、检查自学情况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关注内心世界。(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2)文章举了几个事例?事例中的主人公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

  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西方物理学家)

  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西方哲学家)

  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西方现代作家)

  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中国普通百姓)

  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中国普通画家)

  3、你最欣赏的事例是什么,用一两句话简述理由。

  为了论述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4、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代,由贤哲到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由关键时刻到平常时刻,分别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

  5、文章利用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事例衔接起来并展开逐层论述。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在事例1、2后,用过渡句“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事例3后,用过渡段“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6、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讨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灵魂是指对精神的追求。

  一个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就形同于行尸走肉,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可先让找原文)

  7、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四、拓展提高:

  1、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爱心捐助、学习雷锋等)

  2、幸福是一种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灵魂在场。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谈。但对于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自己所举的名人或凡人的事例,尝试了“先叙述他人的故事,再阐发议论或叙写感想”的写法。整理成一篇简短的议论文。

2、《鸿门宴》(第二、三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2、学生翻译: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于)关中,

  驻军军:名作动没有能跟言于,向……报告称王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让作(他的)国相占有它在这个。当:介词,在驻扎在劝告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在函谷关以东地区贪图喜爱美女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对财物取用宠幸形作名(表现)小处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看过那里的云气是(的样子)五彩颜色云气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犒劳

  为(之)击破沛公军!”

  替我打败军队

  •

  3、故事内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

  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故事的开端

  (二)第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朗读,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点的语句提问。

  第2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形容词作动词用。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间,连夜,名词作状语。之:到,动词。

  (3)、具告以事“以事”作状语后置;省略句。

  (4)、亡去不义离开

  (5)、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使动用法。

  (7)、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作状语。

  (8)、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9)、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名词作动词。

  (1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常作副词,太、很。

  2、翻译句子: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友好.善:与……友好于是连夜骑马之,动词到军营

  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私下会见具通俱,全部。(以事具告之)作状语后置;“之”代词,代“张良”,省略句。离开(刘邦)

  曰:“毋从(之)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跟随送死替护送(入关)情况危急逃亡离开是讲道义能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就进去(将实情)告诉(沛公)怎么对付这件事“奈何为之”,为:对付替出计策。主谓倒装“为大王为此计者谁”.“者”语气助词。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见识短浅的小子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秦国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估计足够用来抵挡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沉默(一会儿)本来(人家)将请允许我去告诉背叛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

  交情故:形作名交往救了他。活:使动用法,使……活,救

  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所以幸亏(他)告诉与君孰少孰长(宾语前置)他跟你相比,谁大谁小比。(把他)喊

  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应该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事:侍奉兄,名作状。要通邀,邀请进来立即奉上一杯酒给项伯祝福

  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

  约定结为亲家(财物)丝毫据为己有近,形作动,接触,沾染籍,名作动,给……登记造册。

  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

  登记官吏人民。封闭府库:收藏财物的官府仓库以等待(我们)所以……者,用在因果关系的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者,表提顿。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之,取独反叛希望(对项王)详细地说。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

  之,取独忘记(他的)恩德。倍通背,背叛,忘记。答应(这件事)许诺,同义复词,答应第二天

  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能蚤通早,早些亲自道歉向是。诺,拟声词连夜回去军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话趁机劝说攻占进来人家进攻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友好对待

  3、故事内容: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

  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故事的发展

  第三课时

  一、第3、4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1、朗读,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点的语句提问。

  (一)第3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带领,使动用法。

  (2)、将军战(于)河北黄河以北。古今异义。

  (3)、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4)、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5)、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否则;为……所……,表被动,被动句。

  (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的翅膀一样,名词作状语。

  2、鸿门设座:从坐的次序可以看出一种怎样的情况?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可看出双方的力量悬殊;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刘邦的处境令人忧心。

  3、翻译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

  从,使动用法,使……跟随,人马道歉合力而,表修饰作战

  (于)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料想能够现在者,用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流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郤通隙,隔阂,嫌怨说的话之,代曹的密报籍,对人自称名,表谦恭为什么会这样做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

  当天就喝酒面向东东,名作状,面向东

  西向侍。范增数目(于)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

  陪坐多次向项王使眼色。目,名作动,使眼色所,指示代词,起指代作用,不译而多次向项王示意。之,代项王三:多次者,表提顿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之)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

  默默地没有反应起身出去叫来待忍心(下手)你进去上前敬酒完毕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庄则入为寿。

  请求用舞剑(助兴)把沛公刺倒在坐位上者,否则,者,表提顿都将被为……所…:表被动引进主动者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作为娱乐抽出起身舞剑

  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翼,象鸟的翅膀一样,名作状。(使)(始终)刺杀(刘邦)

  (二)1、第4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客何为者“何为”应为“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刑人如恐不胜刑,施加肉刑,名词作动词。

  (3)、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继者,继承者。

  2、翻译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用意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这太紧迫了同他同生死拿着盾牌军营大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阻止让他进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于)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侧举以,连词表承接,来一撞跌倒在地上就揭开帷幕瞪目看着向上竖起来

  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眼眶像全部要裂开握着跪直身体。而,连词,表修饰是干什么的是卫士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

  赏他(左右的人)就一大杯起身站着。而,连词,表修饰猪腿

  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拔剑切而啖之。“壮士!能复饮乎?”

  把他的盾牌翻过来放在地上再把盾切着吃而,连词,表承接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尚且害怕。避,躲避,害怕怎么值得推辞一样的心肠惟恐杀完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

  处罚能用尽酷刑。如,好像,惟恐刑,名作动,施加肉刑背叛打败

  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于)霸上,以待大王来。故

  王之,以之为王。的人封他为王。退军驻扎军,名作动,在等待到来特意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是为了像这样如此,赏赐却小人的谗言

  此亡秦之续。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

  这是已亡秦国的后续者(应该)采取(这种作法)没有话来回答挨着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起身上趁机招呼(一起)离开

  3、故事内容:刘邦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羽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张良召唤樊哙闯帐

  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故事的高潮

  欧志丽

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

  《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猫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自主阅读,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我有这样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比较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知形象

  学生活动:

  1.跳读课文,标划相关语句,正确理解《蜘蛛》《猫的天堂》两文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从文中________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样的蜘蛛(猫)”的句式进行概括。

  明确:从它辛辛苦苦的织网、捕虫,维持自己的生命,还要和许多强大的敌人斗争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耐性、理智、勇敢的蜘蛛。

  从它曾有过希望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梦想,可又因为不堪忍受外面的饥饿与痛苦,最终回到温暖的牢笼,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贪图享受、不劳动、不付出、坐享其成,为了舒适的生活,甘愿付出自由,任人责打,供人消遣的玩物猫。

  2.思考:《蜘蛛》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明确:从蜘蛛的形体、织网、捕食、侵略、成长快等方面表明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任务是熟悉文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不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二、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文章异同,5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表现的更出色。

  《蚂蚁》 《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 《蜘蛛》 《猫的天堂》

  内容

  主旨

  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问题预设:

  1.《蜘蛛》与《蚂蚁》相比,写作旨意有什么不同?

  《蜘蛛》是以客观地写动物为宗旨,而《蚂蚁》一文写动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之来感悟人类。于是文章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蜘蛛》重在说明动物的习性,而《蚂蚁》重在感悟。

  2.《蜘蛛》与《辛劳的蚂蚁》相比,同是小品文,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区别?

  《蜘蛛》是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着眼于说明蜘蛛的生活习性;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多用拟人、比喻、幽默,全文风趣生动,既写出蚂蚁的有趣习性,又讽喻人性的弱点。

  3.《猫的天堂》与本单元的写动物的其它文章相比,主要有何不同?

  文体不同。它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反映的道理不同。通过猫的经历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正幸福是能够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它用超现实的猫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人的道理,启人深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以比较为手段,探究异同。教师适时做点拨与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学以致用,盘点收获

  如果要你写一篇有关动物或昆虫的文章,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写,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后,你悟出了没话可说的原因了吗?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有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材料不足,包括观察不仔细,感悟不深入,想象不丰富,故觉得无话可说。

  2.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

  3.缺乏自己内心的感受。

  4.受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找不到表达的效果。

  5.束缚于就事论事。

  四、妙笔生花,寻找机趣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昆虫,参照本单元写法写一作文片段,展现观察美、机趣美。要求:细心观察,将写作对象人格化,尽可能想象出它们的心理、动作、神态、对话等。尝试感悟式文章的写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段(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完成作文片段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荐优秀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3.师生评议,评选“鸟言兽语小博士”。

  五、布置作业,抒写感悟

  课下根据《猫的天堂》的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参考题目:《“猫的天堂”真的是“天堂”吗》。

  附板书设计:

  蜘蛛

  哥尔斯密

  形体结构-----------蜘蛛的生存

  ↓↓

  形体战斗武器织网捕虫

  猫的天堂

  左拉

  “我”的选择↘

  人的选择

  老猫的选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亮了,老雄猫看我要软瘫下去了,他就换了一种口吻问我:

  “这样的生活你过够了不是?”

  “啊,够了!”我说。

  “你要不要回家去呢?”

  “那自然。可是,哪里还找得到我的家呢?”

  “你跟我来。昨天早晨你走出来的时候,我早就想,像你这样一只肥头胖耳的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的。我知道你的住处;我送你到门口就是了。”

  这只老实的老雄猫只简单的说了这几句话。等我们到了门口时,他向我说:

  “再会吧!”他也没有向我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

  我叫道:“不行。咱们俩不应该这样就分别了。你与我同到里面去。我把我的床和我吃的肉与你平分。我的女主人是一位好太太……”

  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

  “闭你的嘴!你这个蠢东西!在你那安乐窝中,我非死不可。你那种丰腴的生活只有杂种贱猫觉得好。自由的猫决不愿意用一个牢狱的代价来购买你所吃的肉和你那羽毛的枕头……再会吧!”

  他又上屋去了。我看着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

  我进了屋子,你的姑母拿起掸帚来把我教训了一顿,我也用我的深挚的欢悦的心承受了。我大大的领略了一番这温暖而挨打的欢欣。当她打我时,我早在做着大美梦,知道她打完了就要给我肉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老雄猫的“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

  答:老猫过着没有主人限制和照顾的生活,它可以到处走动,天地比一个家一个窝大得多,它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没有主人给它提供吃的、住的,它只得自己到处寻找人们废弃的食物,还得提防着人,所以自由的快乐又是艰辛的。

  5.分别时,老雄猫没有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还骂“我”是“蠢东西”、“杂种贱猫”,是否表现老猫冷酷无情和粗鲁?

  答:不是。老猫觉得“我”和它志不同道不合,分别是预料之中的,所以并不伤感;“我”邀请它去过它不愿过的生活,它觉得侮辱了它,所以断然拒绝。

  6.老雄猫离开时,“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这分明是一幅画,想象着这个画面,想象老猫此时的心情,想象作者对老猫的感情。

  答:老猫是愉快的,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充分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作者对老猫充满钦佩赞赏之情。

  7.不管是老猫还是“我”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堂,对方生活的地方是牢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答:两者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优势,所以有处在“天堂”的感觉;它们又都看到对方生活中自己所害怕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象躲避“牢狱”一样惟恐不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优点: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读与写的互动。因为是拓展篇目,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对文本内容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以及写作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及整改措施:

  学生对于感悟式写法把握的还不够好,借助联想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还难免落入俗套,受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能别出心裁的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4、《风筝》(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参与人 七语组全体成员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二)继续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1.导入: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简介鲁迅生平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自主探索

  提出问题 1.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点缀(zhuì) 诀(jué)别 嫌(xián)恶 瑟(sè)缩

  苦心孤诣(yì) 虐(nüè)杀 堕(duò)下去 宽恕(shù)

  2.解释下列词语

  丫叉——伶仃——憔悴——点缀——诀别——嫌恶——

  缠绕——笑柄——惊惶——瑟缩——虐杀——

  瘦得不堪——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讨论: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2.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练习实践巩固问题 1.第四节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学生按照记叙要素复述,其余学生填表。

  时间 有一天

  地点 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整体感知拓展问题 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情境中,某同学特有的外貌、神情、动作,字数不少于250字。

  反思

  与

  收获

5、鸿门宴教学设计(共四课时)(人教版高一上册)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中第二单元第六课,节选自《史记》。此单元学习的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化,也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的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对学生学习掌握古代文言知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文言文年代久远,高一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也颇感兴趣,但对一些比较少见的文言现象还感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以及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深入品味文本,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与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文言文,自发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就请同学起来谈谈他(她)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若大家摇头或表示疑惑,老师就展开PPT,通过一些图片来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鸿门宴》中的中心人物,要求大家在观看图片的同时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给大家的初步感受。

  二、背景介绍:

  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介绍背景时,配上一些鸿门宴遗址以及表现鸿门宴当时情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即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先推选几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人读一部分,查看预习情况。

  2、欣赏朗读录音,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并注意断句的地方。

  (诵读结束后,PPT上放映易读错的字:玦:jué,

  飨:xiǎng,鲰:zōu,说:shuì,卮:zhī,数:shuò,戮:lù,瞋:chēn,眦:zì,跽:jì,彘:zhì,俎:zǔ,王:wàng,,内:nà,樊哙:fánkuài)

  (2)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物以及讲到了哪些事件。

  (明确:人物:刘邦、项羽、曹无伤、项伯、张良、范增、樊哙、项庄。

  事件: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回答出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因小人

  之言而发生矛盾,项羽欲除掉刘邦,但是后来刘邦因为很多人的帮助成功逃脱即可。)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可随意回答。比如:刘邦,因为感觉很多人在帮他。项羽,因为全部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等)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并让大家展开讨论:

  1、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无伤告密、亚父定计(根据“主要人物+事情”的方式总结。)

  2、项羽为什么要大怒?

  明确: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要结合项羽的性格来说,项羽刚愎自用,又是贵族出生,当农民出身的刘邦已占据咸阳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怎么可能不生发出来呢?这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自大的性格特点。)

  3、故事的开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响)。

  讨论时,串讲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驻军、驻扎。言:说。王(wàng):称王

  (b)形容词用作名次:小:小的方面。

  (2)通假字:

  采:通“彩”,彩色的意思。

  (3)一次多义:

  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担任,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总结“为”字的读音用法,用作动词时读二声,用作介词时读四声。)

  (4)古今异义:

  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二、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由学生推荐选出一名同学起来诵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项伯夜访,刘邦订策,项王许诺

  2、讨论: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明确:A、项伯报信,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刘邦营中有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报恩。属于知恩图报,是不应该批判的。

  B、刘邦作为项羽营中的左尹,本属于集团内部高官,加之他又是项羽的小叔叔,与公与私,他都不应该在这种危急关头向敌方报信。因为他的报信,最终致使整个集团落入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实属不该。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根据座次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一些特点: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而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一是因为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二则是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时,也体现了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说明:

  1、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

  2、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3、刘邦能屈能伸,处境令人担忧。

  二、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高潮,达到顶峰)

  (一)、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其余同学读旁白,并注意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有哪些人物,讲了哪些事情,最后由同学们选出表演最好的同学。)

  明确:主要人物有:张良、樊哙、项羽

  主要事情有: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项羽不应

  (二)、讨论:

  1、这一段主要讲的人物是谁?给同学们一点自由讨论的时间,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心目中樊哙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

  明确:

  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勇: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当时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总结: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这样,一方面也看出了写《史记》的司马迁,写作功力深厚。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要用于帮助讨论的文言知识进行初步理解。(由于高潮中要讨论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言知识的详细总结会放在下一课时。该课时结束后会以总结高潮部分的文言知识为作业。)

  第四课时(课文尾声解读,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一、回忆课文的高潮,对第三、四自然段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高潮部分大家还有印象吗?想起来是不是还会热血沸腾、心扑扑跳呢?呵呵,现在,请大家将心放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么精彩的段落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好吗?好,现在请大家自愿起来将课后总结出的该部分的文言知识告诉老师。

  同学答。答完以后,可问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有的话联系课文给以解决,最后,由PPT放映出该部分全部文言知识,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至此,该部分的文言知识总结完毕。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b)名词作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

  c)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3)一字多义: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击: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4)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仔细说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解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1、全班齐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故事的内容。

  明确: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2、结尾部分,刘邦离开后派张良留谢,张良奉沛公之命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王和范增反应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什么?

  明确:项王问了一句:“沛公安在?”之后,就置之坐上,而范增拔剑撞而破之,并说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方面写出了项羽的沽名钓誉,自大轻敌,有勇无谋,同时,写出了范增老谋深算以及骄横浮躁的性格。

  3、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刘邦回营后对曹无伤的处置。大家可联系项羽对项伯的态度,以及刘邦对张良、樊哙,和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大家觉得刘邦这样的做法与项羽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体现了什么?

  明确:对待内奸的态度,以及对待谋臣的态度上有所不同。项羽用人唯亲,对项伯很好,对范增提出的有些有用意见却不以为然;而刘邦知人善任,并且对待出卖自己的奸臣,是有奸必除。体现了他们在用人方面的差异。

  4、串讲结尾,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作状语: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2)通假字: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3)古今异义:我为鱼肉:古:鱼和肉;今:鱼的肉

  (4)一字多义: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

  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习了全文,大家能够分别对刘邦、项羽、樊哙、项庄、张良、范增、项伯、项庄的形象有一个总结吗?

  同学们自由总结,然后推荐人起来回答。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等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等

  范增: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樊哙:忠、勇、威、壮、智。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项伯:讲哥们儿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曹无伤:投机却不聪明,最后丢了性命。

  2、纵观全文,大家觉得刘邦和项羽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可进行总结。

  明确: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顾虑。(一系列的“不应”,由主动到被动)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刘邦谢罪)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不应范增,对樊哙的闯入也无以应)

  刘邦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刘邦谢罪,以及最后寻借口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项庄)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张良,樊哙)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项伯,曹无伤)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自己效劳。(曹无伤,项伯)

  3、学完全文,大家觉得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是不是很成功呢?成功的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老师总结。

  明确:(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比如樊哙闯帐,项伯翼蔽,项王按剑而跻。樊哙的义责项羽,项羽对樊哙说的话等。)

  (3)采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项羽和刘邦的对照,张良和范增的对照,樊哙和项庄的对照,项伯和曹无伤的对照。他们分别是君王的对照,谋臣的对照,武士的对照,以及内应的对照,写得非常好。)

  (可结合同学们的写作,让同学们用于写作。)

  四、布置作业(两个作业,任意选一):

  1、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写得非常好,请大家学习此文的人物塑造方法,写一篇文章描写生活中的某人,要求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字数不限。

  2、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故事,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其他有关项羽或者刘邦的故事,以简述的方式写出来。要求还是要突出项羽或者刘邦的性格,字数不限。

  五、结语:

  这一次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属地休养生息,最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成为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结局似乎正好被鸿门宴上的范增所言中,不过,这也正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的不同所造就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留下霸王别姬的美好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首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剧,在几个“奈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去反思,去领悟。下面,让我们带着的深情,一起齐读一下这首《垓下歌》。

  六、板书设计:

6、八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训练精粹(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1.节选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D)

  A.动物的克隆B.有性繁殖C.植物的克隆D.克隆是什么

  22.第二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正常”的作用是(A)

  A.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B.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C.排除特殊繁殖情况,体现说明语言朴实的特点。D.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灵活的特点。

  23.第三段文字引用孙悟空的故事的用意是(C)

  A.表明我国关于“克隆”的设想在世界上是很早的。B.表明文章是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的。

  C.生动形象地说名了克隆的含义,增添说明的趣味性。D.深入准确地介绍克隆的知识,增添说明的神秘性。

  2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是(D)

  A.引用,体现无性繁殖的普遍性,消除读者的困惑。B.引用,把高深的科学知识直接明白地介绍出来。

  C.举例子,体现有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的说明顺序。

  D.举例子,以常见的无性繁殖现象作为文章的开头,通俗易懂。

  25.文中使用了英语和希腊文,其作用是(C)

  A.使得文章形式多样,富有文采。B.说明“克隆”的普遍性。

  C.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词意。D.突出“克隆”的研究价值。

  19.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C)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C)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D.二男/新战/死

  21、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韩愈)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22.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3.下列对诗句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阴阳割昏晓”中“割”用得好,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作者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写出了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D.“暮投石壕村”一句,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地点,而且写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

  2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5、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26.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27.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8.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29、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30、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在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31、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想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三四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五六句中“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是为泰山的运气。

  D、全是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上进。

  32.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C)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高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33、对《望岳》一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近而远,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似裂。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4、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35.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

  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

  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

  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

  36.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7、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3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39、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40、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41、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42.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4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1分)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4、对这首诗开头四句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1句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句交代了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3、4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3、4句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45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

  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主要塑造了一个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一个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恶吏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46.下面加粗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B)

  A.老翁逾墙走(越过)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D.急应河阳役(应征)

  47.《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 B )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6、对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7、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的语句(B)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8、“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用到的修辞手法是(AB)

  A.比喻B.对偶C.夸张D.衬托

  29、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D)

  A.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0、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D)

  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综合

  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2分)('12长沙市)

  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11连云港市)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07铜仁市)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

  ⒊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07铜仁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答案不求同一,紧扣诗句,符合题意,描写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有文采,2分;“大漠”、“孤烟”、“直”、“黄河”、“圆”,少两个点扣1分,不计半分。)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2徐州市)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

  ⒉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12南宁市)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D(“萧关”是古关名,而非人名。)

  ⒊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B

  ⒋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柳州市)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D

  ⒌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12铁岭市)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使至塞上》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项前半部分的赏析是正确的。但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的并不是这一句,而是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⒍阅读《使至塞上》,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1遂宁市)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B分析:B项中由“归雁入胡天”知道雁北飞,因此季节是春天。

  ⒎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08玉林市)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B、D

  渡荆门送别》

  综合

  ⒈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留念)的感情。(2分)('11河池市)

  ⒉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1分)('07潜江市)

  ⒊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曲靖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语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10曲靖市)

  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11河池市)

  示例: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倒映在水中的月亮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这一特定的景观形容江上云霞之美。(1分)想象大胆奇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昼夜交替、时空变换的奇景,表达了诗人豪迈开阔的心情。(1分)

  选择题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7潜江市)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A

  《登岳阳楼》

  综合

  ⒈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家国之恨__和__身世之悲__融于一体。(2分)('09孝感市)

  ⒉诗歌以“夕阳迟”和“欲暮时”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12天门市)

  选择题

  ⒈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09孝感市)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A

  ⒉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12天门市)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B

  ⒊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2乌鲁木齐市)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B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

  A.种豆南山下(庐山)B.晨兴理荒秽(荒凉污秽)C.道狭草木长(丛生)D.夕露沾我衣(夜露)

  2.选出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D)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指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的路上长满草,露沾衣服。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获得好收成。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第三四句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4.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交待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各种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收成。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7、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导入新课:

  安徒生有一篇童话非常出名,而且让人常读常新,它就是《海的女儿》。那个坚强的小美人鱼宁愿放弃几百年的寿命,宁愿承受每走一步都钻心痛的折磨,也要得到人类的一个灵魂。据她奶奶说,人类的寿命虽短暂,但人类的灵魂却能引领人类进入不灭的天堂。人类的灵魂到底可贵、珍贵、高贵在哪里呢?教师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被人们重视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家园似乎越来越荒芜,在人们更多地把金钱、地位与高贵联系在一起的今天,作家周国平却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作者介绍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作家。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的位置》、《善良丰富高贵》、《何来何往》,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

  二、整体感知并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来论证的?理清文章结构。

  三、检查自学情况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关注内心世界。(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2)文章举了几个事例?事例中的主人公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

  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西方物理学家)

  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西方哲学家)

  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西方现代作家)

  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中国普通百姓)

  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中国普通画家)

  3、你最欣赏的事例是什么,用一两句话简述理由。

  为了论述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4、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代,由贤哲到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由关键时刻到平常时刻,分别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

  5、文章利用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事例衔接起来并展开逐层论述。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在事例1、2后,用过渡句“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事例3后,用过渡段“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们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6、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讨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灵魂是指对精神的追求。

  一个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就形同于行尸走肉,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可先让找原文)

  7、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A有思想。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四、拓展提高:

  1、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爱心捐助、学习雷锋等)

  2、幸福是一种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灵魂在场。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谈。但对于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把课堂自己所举的名人或凡人的事例,尝试了“先叙述他人的故事,再阐发议论或叙写感想”的写法。整理成一篇简短的议论文。

8、人格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三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学目标

  1.理解灵魂的内涵,品味高贵的含义。

  2.学习本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3.掌握本文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从不同侧面举例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和感悟“灵魂”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贵是什么?高贵与金钱无关。有志气、有骨气、有尊严、有爱心,就能成为高贵的人。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人类思想的核心。评价一个人的尺度可能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一个人的下贱、平庸或高贵、不凡不是由他的地位、财物、长相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决定的。

  同样为人,有的人活得高贵、纯正,有的人却活得平庸、卑下,高贵的高贵在何处?卑下的又卑下在哪里?作家周国平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思考。

  二、品读探究

  (一)理清文字思路

  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7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学生讨论、交流:

  (1)第二段,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事例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阿基米得把图形(科学追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第欧根尼把阳光下的思考看得比显赫的权势更重要,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精神财富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第六段列举了青年画家从全国各地来到首都看画展的事例。

  (4)举例多少并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到事例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①阿基米德→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西方物理学家)

  ②第欧根尼→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西方哲学家)

  ③王尔德→无视物质财富,珍爱艺术才华。(西方现代作家)

  ④少女→无视喧闹浮躁,保持精神追求。(中国普通百姓)

  ⑤青年画家→牵心名画,保持纯正追求。(中国普通画家)

  这几个事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贤哲,有普通人,故事发生的时刻也不同,有生命的关键时刻,也有平常时刻,作者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择最典型的事例,体现了议论文举例的典型性。

  3.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理解和感悟“灵魂”高贵的内涵

  从这五个例子中归纳出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讨论交流: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有思想、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三、小结升华

  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高贵的外表可以在短时间装扮,但灵魂的高贵可要靠长时间的“修炼”;外表的高贵固然让人赏心悦目,但灵魂的高贵则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塑造自己的灵魂,让它日益“高贵”,并放射出动人光彩!

  四、布置作业

  谈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会闪放出动人的光彩”的平凡人的平凡事。(引导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五、相关资料

  周国平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1981年9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

  他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

  主要代表作有:

  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著译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专著。

  除了哲学著名作品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了大量的散文随笔与童话之类的作品,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其散文常用近人的文学的形式谈深邃的哲学命题,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意义、性格与品质、自我的价值、灵魂与超越的重大作用等。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而他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附:【研读探究】参考答案

  一、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一句,揭示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二、选取阿基米德的事例,表现他面对生命威胁,思想不止,把科学追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珍爱灵魂生活的人格特征;选取第欧根尼的事例,表现他在面对显赫权势,沉思如故,把阳光下的思考看得比显赫的权势更重要的高贵灵魂;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珍爱艺术才华,把文学艺术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9、《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二、比较阅读

  (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

  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

  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

  -

  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

  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

  《诉肺腑》

  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

  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

  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

10、《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11、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

  一、说明文体知识

  1、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并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结构

  ①总分式: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②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制图表、引用等十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相应的说明方法,并要搞清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简明性。

  8、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③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④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⑤整体感知,把握中心。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二、阅读说明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4)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5)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6)(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7)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8)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9)(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开头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10)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11)(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12)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l、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1)(2)(3)(4)(5)(6)(7)(8)(9)(10)(11)(12)(13)(14)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二)阅读《桥之美》,回答问题。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③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④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⑤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⑦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用“/”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各举一例。

  4、“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什么方面的内容?

  2、太和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

  4、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整篇介绍的重点?

  (五)阅读《说屏》,回答问题。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④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磁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特点外,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第③段,说说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上的作用,应注意什么?

  3、仔细品渎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溶化、熔化、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4)不久,布谷乌也来了。(5)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9)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划、区域、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4、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l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l、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

  。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根据这几段内容,分析归纳出什么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

12、抓住属于自己的美丽(活动课)(人教版高一上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的指导思想,依据“拓展模块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要求,以“拓展模块”第三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尝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其获得情感与能力的提高;也试图通过一系列学科特征明显的语文活动,充分体现活动课的语文性、活动性和综合性特征,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解社会和自身、正确规划职业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过程和方法:

  通过讨论、朗读、简短演讲、写作等活动,运用启发讨论、引导自省、自我提升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

  2、知识和能力:

  掌握职业规划书的写作方法及相关的语言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深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规划自我。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规划自我

  2、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难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在深入认识自我的同时提升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省(共5分钟)

  导入——赏析漫画,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弱点。

  ①你从漫画得到什么感悟?

  ②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原因在哪儿?

  ③教师小结:无论我们自身存在多少不足,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应该重视我们自己。要真正做到重视自己,必须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并进行缜密规划。

  二、规划(共33分钟)

  实践——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科学规划美好人生。

  ① 中职生就业形式分析(插入就业大军的图片及国家相关报道)(2分钟)

  国家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1、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2、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中国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础性技能型人才、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② 新兴职业的介绍(幻灯片)(2分钟)

  ③讨论发言:梦想大声说出来。(说话训练)(17分钟)

  活动程序:A、学生自由发言交流。结合计算机专业、部分同学展示自己在所学专业中的部分作品。

  ④职业规划:——我能抓住属于自己的美丽!(12分钟)

  B、教师给出一份职业规划书的样本,并提请学生注意相关要点。(2分钟)

  C、小组讨论,选出两(一?)名代表上台演讲自己的初步规划(2W、4W及5W的1三部分)。(10分钟)

  三、提升:(5分钟)(机动)

  升华——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自信,勇创美好未来!

  有感情地朗读两段选文。

  (一)

  在这个越来越理智和多元的时代,一个人的优点是要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经过一系列事件才能展示出来,一亮相就想获得满堂喝彩的日子只会出现在戏剧中。你惟一要做的,就是让人们看到你确实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你有一个很认真的态度。这样,无论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你都一定能抓住属于自己的美丽!(《看轻你自己》易水寒)

  (二)

  对于我们的,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我们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们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们才能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们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们把它用金线串起。我们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梦想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我很重要》毕淑敏)

  四、作业布置:(2分钟)

  以“我的地盘我做主”为题,制作一份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电子职业规划书。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叶》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上册) 《优美的汉字》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班规建设(七年级上册班级规章制度) 《岳阳楼记》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版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山羊兹拉特》公开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孔乙己》导学案一等奖设计——品脸论手(教师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教案一等奖学会婉转拒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相关信息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语文实践活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人的自私说说196句 高贵有内涵的茶餐厅取名大全280个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 语文版七上二单元写作:写一个人导学案一等奖) 语文课内辅导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