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中考文言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时间:2023-01-15 10:46:27

中考文言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中考文言文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e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部分教材、书籍使用“只”[1])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中考文言文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e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部分教材、书籍使用“只”[1])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yàn)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yú)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ì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y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也。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3、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教案:必考文言文翻译题(一)(10分)(人教版高三)

  专题六必考文言文翻译题(10分)——10分题目需珍惜,拉开分差很容易

  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的断句题、古文化常识题和分析综合题,学生的正确率一般都较高,真正的难点和失分点是翻译题,那么文言文翻译究竟难在何处?又该如何突破呢?

  编者认为,文言文翻译,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文意等。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考“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答题人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词要落实,句要贯通

  第1讲 译准3大给分点——保高分

  一准识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本义,关键在识别。

  快速识别通假字的2大方法

  1.按字面意思来解释明显不合逻辑的字。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明确词性,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译文:

  [答案] 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考查点:“锡”通“赐”,赐予;“而”,转折连词)

  [参考译文]

  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

  二准解多义词——依据语境,确定含义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例2] (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译文:

  [答案] 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考查点:“善”“笃”“省”均是多义词,分别译为“交好”“(病势)加重”“探望”。“问以后事”,省略宾语“他”,即“问(之)以后事”]

  [参考译文]

  当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徐祚等人悲伤叹息。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谢贞说:“小儿年龄刚六岁,感情所牵不能忘怀,冒昧把他托付给您。”这天夜里谢贞去世。后主问姚察道:“谢贞有什么亲属?”姚察于是启奏说:“谢贞有一个儿子,今年六岁。”后主就下诏长期供给他所穿的衣服和所吃的粮食。

  [例3] (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译文: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考查点:“应”“奉”“归”,都是多义词)

  [参考译文]

  齐国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三准断活用词——语法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理解活用词,其法有二: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1)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2)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

  ①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

  ②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2016全国卷Ⅱ中,有“囊示登云”句,其中“囊”字是名词,位于谓语“示”之前,做“示”的状语,所以译为“用口袋装”。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

  ③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2.词性、词义翻译到位

  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使……(动词)”和“以……为……”(或“认为……是……”)。如下面[例5]中的“致”。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例4]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译文:

  [答案] 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考查点:“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参考译文]

  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

  [例5]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

  [答案] 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考查点:“乃”,副词,却;“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这里应翻译为“使……归附”;“过”,错误)

  [参考译文]

  如今君主穷尽所能使楼台亭榭高耸,竭尽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技巧、花纹的美观而不满足,那么也是与民结为仇敌了。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恐怕国家危险,而您也不得安宁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四)准辨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

  1.两大类型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2.三大方法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1)联想迁移法

  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

  (2)博闻强识法

  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

  (3)文句推敲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

  [例6]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考查点:“从容”,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郑重、严肃”;“救正”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

  (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皇帝正偏向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凡是改革各事,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皇帝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荐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例7] (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

  译文:

  [答案] 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考查点:“先”,超过;“以”,凭借;“北面”,尊人为师,以……为老师,其中“北面”为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二十九岁时,才专门研究经术。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列一榜,排名在诸生之前。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这样被器重。

  五准判偏义复词——看搭配,联语境

  1.两大类型

  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四大方法

  辨析偏义复词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切入: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

  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4)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

  [例8]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

  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译文:

  [答案]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考查点:偏义复词“恩雠”“生死”及“复”“临事”等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阴险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

  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特别提示]

  碰到疑难词——多方推断

  考场翻译中一定会碰到疑难词的翻译。命题者用这些“拦路虎”,是想考查你的语境把握和推断能力。对此,只要能联系语境,善用多种推断方法,一定会准确译出的。如翻译句“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中的“尚”字,虽其义陌生,但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娶妻”。

  疑难词有以下两种情况需好好处理:

  ①一些字或其义极其陌生,但一定可以调动积累或结合语境推断出来,如翻译句“毁淫祠数百区”中的“淫”字,就可联系课文《岳阳楼记》中的“淫雨霏霏”之“淫”的“多余、过多的”义项,推断该处“淫”为“多余的”或“滥建的”的意思。

  ②一些字(或词语)理解困难是因文化常识积累不够所致,此时必须积累文化常识,如古人名字称谓和专有名词,如“致仕”(指官员退休)。通常表现是不懂古人名字称谓而强行翻译。

  一必须译出的情况——当译则译

  1.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表共同 共、同、并、相

  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

  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该部分词翻译时不必译出)

  [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元遣脱脱征饷,胁(梁)王以危言,必欲杀(王)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②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考查点:“会”“遣”“以”“必”)

  ②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考查点:“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

  [参考译文]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梁王迫不得已交出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微火残灰,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按道理也不能活着。”王祎回头看着梁王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被杀害了。

  2.表语气的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晨兴复至其处,灏气游衍,天宇无滓。再至“过清”,驻目久之。即寻支径谒二仙祠,世相传以为黄初平[注]觅亡羊之地;或曰,此留侯所谓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其信然耶?偕行者俱欲登山,酌丹井饮,造之。中道或有依涧而上,观瀑泉,履白石,欲穷其源而不可得,复相与会于丹泉之上。山高而深,下视群谷,莫不献状。归途高者平,险者顺。至山下,日犹未中。

  (原文有删改)

  [注] 黄初平:东晋人,著名道教神仙,俗称黄大仙。

  译文:

  [答案] 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考查点:“愿”“其”“然”“耶”)

  [参考译文]

  早晨起身又来到那里,山间雾气恣意游荡,天空中没有一丝渣滓。又来到“过清”,在这里留恋观赏了好久。然后就寻找小路探访二仙祠,世人相传认为(这里就是)黄初平寻觅丢失的羊群的地方;有的人说,这里是张良说愿意放弃人间事情想要跟从赤松子游仙的地方,难道果真这样吗?一起来的人都要登山,喝一喝丹井的水,于是就一起登山。登山的途中,有的人沿着山涧往上,观赏瀑布流泉,踏过白色山岩,想要走到山泉的源头却没有成功,然后就在丹泉之上会合。山高峻而幽深,向下窥视群谷,山谷都呈现出各自的形状。回来的路上,感觉高的地方也很平坦,危险的地方也很顺利。到了山下,太阳还没有到中天。

  3.固定组合型虚词:词义固定,翻译固定

  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所以在识别和翻译时就要从其特征入手,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牢记搭配

  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2)灵活套用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乎”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例3]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译文:

  [答案] 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考查点:“是”,这样;“虽然”,固定结构,译为“虽然这样”;“独……乎”,固定结构,译为“难道……吗”)

  [参考译文]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藁邑作为食邑。晏子谢绝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已经疲困了;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刻意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的死亡很近了。使民力疲困,使民财用尽,使民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统治者了!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安居自己的家,尊重国君而后安处自身,为什么说偏偏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呢!”

  4.兼词: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

  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应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焉”(于何/于此)、“诸”(之于/之乎)、“盍”(何不)、“曷”(通“盍”,何不)、“叵”(不可)等。

  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意不难译出。

  [例4]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①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②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巨贾渡河》)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考查点:诸,兼词“之于”)

  ②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夫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考查点:“盍”,何不;“诸”,之乎)

  [参考译文]

  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他的船沉没了,(他)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大声呼救。有一个渔人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金子。渔人说:“当初你许诺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可以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的收入能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人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到石头又沉没了(他再一次落水),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人也在那里。有人说:“为什么不救他呢?”渔人说:“这是一个许诺了金钱却不兑现的人。”渔人把船靠岸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沉入水底淹死了。

  [特别提示]

  高频虚词要关注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婉商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二可不译的情况——不译则删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翻译时可删削。

  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

  不用译出的情况,如:

  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译文:晋国被瓜分,齐国被(田氏)篡夺,都因为他们的臣子太富有了。

  三个“之”字均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5]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①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②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考查点:“齐语”“之”,“也”则不译)

  ②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考查点:“虽”“日”“挞”,“矣”则不译)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语言),那么,是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说话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齐国的繁华区住上几年,即使是每天鞭打他来要求他说楚国话,也是办不到的。”

  一重在调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

  1.四大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

  (邹)忌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一般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动词。如:

  大王来何操?(即“操何”,带来了什么)

  沛公安在?(即“在安”,在哪里)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宾语也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

  王问:“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凭什么知道)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交战)

  (4)以“之”“是”为标志,宾语前置,“之”“是”只是标志,无实义。格式为:宾语+之(是)+谓语。如:

  何功之有哉?(即“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只贪图财利)

  2.三大方法

  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特殊句式入手

  若碰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未之寤”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寤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等。

  (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对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

  [例1]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肄射,将(人名“许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译文:

  [答案] 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考查点:“申饬”,饬令,指示。“何以……为”是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其中“何以”为宾语前置,“为”是语气助词。“对”,回答)

  [参考译文]

  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两国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

  二重在译出“被”——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五大类型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2.两大方法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例2]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①封人②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②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注] ①绮乌:地名。②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考查点:被动句式与“之”)

  ②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考查点:被动句式与“及”“用”“何以”)

  [参考译文]

  管仲被捆绑起来,由鲁国(押送)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时向守边境的官吏讨吃的东西。绮乌的守边境的官吏跪着喂他,很尊敬他。守边境的官吏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假如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守边境的官吏怨恨他。

  三重在译出“是”或“不是”——判断句

  1.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译为“现在我是亡了国的低贱俘虏”。

  2.三大方法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例3]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译文:

  [答案] 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考查点:两个判断句式,“其”“为”“以”)

  [参考译文]

  古代曾有居住在用柴薪搭建巢穴(的君王)不厌恶人,只施惠而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上来;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木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例4]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工丹青。造予,予以此图质之,曰:“子之知画,犹吾之知书。敢问妇女而跨牛,何也?”曰:“②此农家所嫁女也,不能具肩舆,以牛代行也。一苍头牵牛而行,重其女,不使自控也,跨牛质矣。”“乃复有一苍头持盖以护之,何也?”曰:“昏礼宜昏。于昏矣,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亦重之也。”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考查点:判断句、省略句,备谙)

  ②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考查点:判断句,肩舆、以)

  [参考译文]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他擅长绘画。他到我家,我拿这幅图向他询问,我说:“你懂得图画,如同我懂得书一样。请问(图中的)妇女骑着牛,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这是农家在嫁女儿,没有能力准备轿子,用骑牛来代替行走。一个老人牵着牛走,看重自己的女儿,不让她自己驾驭牛。这就是你问的骑牛的事了。”(我又问)“可是又有一个老人拿着伞来保护她,这是为什么呢?”他说:“结婚的仪式应当在黄昏举行。在夜里时,农家对灯烛的花费感到苦恼,都在白天送亲迎亲,就用伞来遮蔽阳光,这也是看重她。”

  四重在补出成分——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例5] 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①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②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三十九•仲长统》,有删改)

  译文:①

  ②

  [答案] ①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考查点:宾语省略)

  ②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考查点:宾语省略、主语省略)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年轻的时候喜欢学习,广泛阅读书籍文献,言谈颇有文采。二十几岁的时候,(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朋友大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地位显赫、远近闻名,搜罗天下从事四方游说活动的读书人,很多读书人归顺依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优厚地招待(他),并拿当前的一些大事咨询(仲长统)。仲长统对高干说:“您有远大志向但缺少雄才大略,思贤若渴却不能知人善任,这些是您要谨慎的地方。”高干一向自高自大,没有听取他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不久,高干凭据并州反叛,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人都因此惊异于仲长统的才华。仲长统生性豪爽洒脱,凡事敢于直言不讳,不拘泥于细枝末节,常常沉默无语,而性情变化不定,当时有的人称之为“狂生”。每一次郡府下令召见(他),(他)总是称病不去。(他)一直以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以此立身扬名罢了,可是名声不能常在,生命又容易磨灭;而悠闲自得,与世无争,却可以及时享乐人生,希望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以使自己的心志得到快乐。

  第2讲 规避3大失分点——创满分

  有一种观点,高考文言文翻译不过是简单地“换个说法”,只要大意对就可以了,没必要细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拉分题型,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以今律古”不可取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

  [例1]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

  [参考答案] 谭澄赴任后,掩埋抛弃在外的将士遗骸,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赈济饥贫的百姓,召集逃亡的民众,百姓才渐渐安定下来。

  [例2]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

  (《后汉书•赵壹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上述译文在两个地方以现代眼光解析了原文:一是将“敛衽”解释为现代的“收紧衣服”,古人“敛衽”是“将衣襟夹于带间”,以示敬意,也可译为“整理衣襟”;二是“西方”也不等同于今天所说的“西方”,前文有交代,“赵壹……汉阳西县人也”,句中所说“西方”即指“西县”。

  [参考答案] 袁逢就将衣襟夹于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位,于是问他西县的事,非常高兴。

  [总结] 像上述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固定用语和特殊表达,由于其存在的文化背景、社会状态均已发生变化,今人极易以当代眼光视之。除此外,古今异义词如“孤(幼而丧父)”“妻子”“非常”“中国”“无论”“其实”“交通”等,偏义复词如“便可白公姥”“昼夜勤作息”“死生,昼夜事也”等,互文用法如“草行露宿”“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也极易以今律古。

  克服以今律古,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是有严谨的态度,碰到疑难不要想当然,要勤思考,勤翻书;二要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文言根基厚实,传统文化的浸润充分,以今律古的概率将大为降低。

  二、“表达失据”乱语意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

  情形(一):一味抱定字面意思“硬译”

  [例3] (遵路)又广属郡常平仓储畜至二百万,以待凶岁。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以待凶岁”的“待”字面意思确实是“等待”义,但将“以待凶岁”译成“用来等待灾年”显然是不妥的,因为“等待灾年”的潜台词是“希望灾年到来”,这样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这里的“待”应酌情译为“防备”。

  [参考答案] (吴遵路)又将本郡常平仓储备的粮食扩大到两百万石,用来防备灾年。

  [总结] 译文时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字句,该抠则抠,宜变则变。

  情形(二):不知句读而“串译”

  [例4] 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显然,误译是将原文句读为“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而正确句读是“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皆宰相吕夷简所不悦”,误译将宰相一职安错了对象。

  [参考答案] 当时宋庠、郑戬、叶清臣等人,都是宰相吕夷简所不喜欢的人。

  [总结] 由此可见,正确句读是正确译文的先决条件,翻译时不妨心、口、手联动,平时应加强句读方面的训练。

  情形(三):不看结构而“横译”

  [例5] (遵路)迁工部郎中,坐失按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此句翻译的难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坐”,因、由于,介词。“坐”领起的内容是“蕲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它们合起来作“失按(按,审察;失按即失察)”的原因状语,而误译明显没有理清原句结构,依从原文亦步亦趋。

  [参考答案] (吴遵路)升任工部郎中,因对蕲州王蒙正原来的部吏犯下死罪(一事)失察,被降为洪州知州。

  [总结] 翻译时有必要对原文多读几遍,做一点语法分析。

  情形(四):不辨词语而“曲译”

  [例6] (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

  (《北齐书》卷四二)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译文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

  [参考答案] 赵彦深后来被淘汰罢官回家,门庭生了杂草,唯独袁聿修由于以前的交情,慰问他,和他交往。

  [总结] 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词语结构、意义、色彩等,是正确译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三、“语境不合”欠考虑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以下两例:

  [例7]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晋书•山涛传》)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译者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介然不群”应该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该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断裂。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

  [参考答案] 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年少时就有度量,意志坚定,卓然不群。

  [例8]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隋书•卷四十一•苏威》)

  [考生翻译]

  [失分评析] 既然是在“国用不足”的情况下制定的征税之法,按常情理解,应该是课以重税之法,这样的法令可能会受到统治阶层的欢迎,但绝不会受到大多数的百姓的欢迎,所以,将“颇称为重”译为“颇受称道推重”是非常可疑的;而且,如果“颇称为重”是“颇受称道推重”的意思,那么,通常的表达是“颇为称重”而非“颇称为重”。基于这样的推断,我们有理由否定上面的译文。“颇称为重”正确意思是“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

  [参考答案]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由于国家财力不够,制定了征税的法律,被认为是征收重税的法令。

  [总结] 上述两例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获得的警示是: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反对割裂语境。具体操作时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

4、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目标:

  1、复习内容:《劝学》、《师说》

  2、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则、焉”等虚词

  3、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4、背诵《劝学》、《师说》

  5、建立作文素材库——课内外素材超级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则、焉”等虚词。

  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劝学》、《师说》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字音

  木直中()绳槁暴()参省()跬()步

  句读()郯()子老聃()以贻()之

  锲()而不舍李蟠()跂()而望矣

  二、实词积累

  1、通假字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木直中绳,以为轮(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

  2、一词多义

  解释下面句子中多义词的词义。

  (1)劝

  ①劝学②果行,国人皆劝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

  (2)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

  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④初闻涕泪满衣裳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扫后更闻香

  (6)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不耻相师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吾从而师之⑥齐师败绩

  (7)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⑤朔气传金柝

  3、词类活用

  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吾师道也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

  (4)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而耻学于师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4、古今异义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金就砺则利(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假舆马者(4)蚓无爪牙之利

  (5)古之学者必有师(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8)吾从而师之

  (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三、虚词归纳

  解释下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耻学于师

  ⑤不拘于时⑥其皆出于此乎

  (2)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之

  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⑦蚓无爪牙之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

  (4)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四、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师不必贤于弟子(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名句名篇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5),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6)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终不解矣。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9),。,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六、超级链接

  1、素材储备

  名言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素材挖掘

  素材1:孔子韩愈

  适合话题:借鉴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浪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臻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

  素材2:荀子

  适合话题:凭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也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已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素材3:《劝学》

  适合话题: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成大事。《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句子,论证了做事情要学会持之以恒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还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是古往今来一切成大事者的成功金律。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复国雪仇,就是因为他心无旁骛。王安石曾经说过:“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应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5、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二)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学目标:

  1、复习内容:《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2、掌握积累“如、属、固、适、异、穷、引、若”等实词和“于、而、之、其、以、为”等虚词

  3、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4、背诵《赤壁赋》

  5、建立作文素材库——课内外素材超级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如、属、固、适、异、穷、引”等实词和“于、而、之、其、以、为”等虚词。

  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赤壁赋》

  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字音

  窈窕()冯()虚扣舷()嫠()妇愀()然

  酾()酒横槊()枕藉()渔樵()僇()人

  施施()而行岈()然若垤()若穴斫()榛莽

  衽()席攒蹙()

  二、实词积累

  1.通假字

  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2)冯虚御风

  (3)举匏尊以相属(4)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5)击空明兮泝流光(6)自余为僇人

  (7)梦亦同趣

  2.一词多义

  (1)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③熟视之,自以为不如④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⑤甚如饥寒⑥海内晏如

  (2)属

  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名属教坊第一部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固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雍州之地,殽函之固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适

  ①始适还家门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③少无适俗韵④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5)异

  ①始指异之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穷

  ①入深林,穷回溪②馋人间之,可谓穷矣

  ③穷则独善其身④庞涓自知智穷兵败

  ⑤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⑥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7)引

  ①引壶觞以自酌②将军夜引弓

  ③相如引车避匿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3.古今异义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于是饮酒乐甚

  ③凌万顷之茫然④攒蹙累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是岁,元和四年也⑧游于是乎始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歌窈窕之章②顺流而东也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④卧而梦

  (2)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日与其徒上高山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浅蛟,泣孤舟之嫠妇

  (5)为动用法

  ①哀吾生之须臾

  (6)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萦青绕白

  (7)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正襟危坐②渺沧海之一粟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④始指异之

  ⑤穷回溪

  三、虚词归纳

  (1)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④托遗响于悲风

  (2)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⑤而莫得其涯⑥觉而起,起而归

  (3)之

  ①纵一苇之所如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扣舷而歌之④倚歌而和之

  ⑤哀吾生之须臾⑥苟非吾之所有

  (4)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②其声呜呜然

  ③何为其然也④方其破荆州

  (5)以

  ①醉则更相枕以卧②故为之文以志

  ③举匏尊以相属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⑤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⑥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6)为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四、特殊句式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月出于东山之上

  (5)何为其然也(6)客有吹洞箫者

  (7)因坐法华西亭(8)则又何羡乎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五、名句名篇

  (1)其声呜呜然,,。,。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未尝往也:,

  。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六、超级链接

  素材挖掘

  素材1:《赤壁赋》

  适合话题:自然与心灵、感悟自然

  苏东坡在遭贬放逐、政治失意之时,寄情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把独特的体验升华为独创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拥有了宁静旷达、超然物外的诗意人生,表现了作者高远的情志。

  素材2:苏轼

  适合话题:逆境

  北宋苏东坡,一桩“乌台诗案”,令其仕途由盛而衰,贬走黄山,正是他在逆境中毫不气馁,夜游赤壁,放歌慨叹,吟咏出千古绝唱前后赤壁,终从黄山突围,走向文学巅峰。

  素材3:柳宗元

  适合话题:征服自己

  遭受贬谪的柳宗元,心情郁闷、痛苦,但他强迫自己去游赏,去忘却。终于,他战胜了自己,心情解脱出来。假设柳宗元在政治的失败的一度消沉中,每天不思进取,如行尸走肉,不去思考,不去奋斗,他就不会为我们留下光辉的《永州八记》以及脍炙人口的诗篇。正是因为他要求、强迫自己,征服自己,让自己从一度消沉中解脱出来,去寻找希望,才终于找到了出路。可见,征服自己是成功的保证。

6、教学设计: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内容:八年级(上)语文第19课《生物入侵者》

  知识与技能目标:阅读课文,积累字词,获得一些生态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对“生物入侵”理解

  教学手段:广安新闻;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彩色粉笔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水葫芦入侵广安的新闻.(广安新闻联播12月9日报道)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

  2、题解: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然后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教师用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引出话题:

  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2、3、4段)

  探究原因:——(5段)

  揭示态度:——(7段)

  采取措施:——(8段)

  三、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D.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

  四、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及其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五、延伸拓展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如果发现我们该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2、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至少一种),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危害。((教师提供07年《少百科知识报》暑假版)

  3、选作题: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的理论。

7、七年级(下)课内文言文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第5课 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

  ◇通假字:“扳”通“攀”,牵,引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六至八

  1.仲永变化的三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

  (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10课 木兰诗乐府民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可kè汗hán鞍鞯jiān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

  (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3)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4)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木兰还乡”一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词语解释:P64注释1、3、5;P65注释3、4、5、11、13、15、19;P67注释1、6、10、12、14、15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P68练习二、三)

  ◇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98-99四至六

  第15课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卿qīng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gēng刮目相待

  点拨:“邪”“更”是多音宇,可根据字义推测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2)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3)见往事耳见:了解。往事:历史。(4)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6)卿今者才略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1)成语:吴下阿蒙。意思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2)成语:士别三日意思是:刮目相待。不能以老观点来评判人或事物,必须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执政掌权,不能不学习。

  点拨:重点理解“当涂掌事”等词语。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这样)大有好处。

  点拨:重点理解“大有所益”等词语。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吕蒙了!

  点拨:重点理解“才略”“复”等词语。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土分别多日,就要重新换个眼光看待(他)。

  点拨:重点理解“更”“刮目相看”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称谓)。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

  ◇词语解释:P106注释4、5、9;P107注释1-6、9、12、13、15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160二至四

  ◇句子翻译:P107课后练习二

  ◇启示:人只要肯读书,就会有所进步(开卷有益)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释)

  1.内容理解: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第20课 口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呓yì语hōu声中间jiàn力拉崩倒之声

  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先走点拨:注意多音宇“几”的读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2)施八尺屏障施:设置,安放。

  (3)少顷:一会儿。(4)既而:不久,紧接着。

  (5)妇抚儿乳抚:抚摸,安慰。乳:喂奶。(6)众妙毕备毕:全、都。

  (7)未几:不久。(8)意少舒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0)虽人有百手虽:即使。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2)奋袖出臂奋:畅起、举起。

  (13)两股战战股:大腿。(14)几欲先走几:几乎。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满坐寂然    坐通座

  二、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1)凡所应用,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只听见围帐里醒木一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喧哗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但”“坐”等词语。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客人没有不伸长脖子,凝神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点拨:重点理解“绝”等词语。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挽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逃走。点拨:重点理解“奋”“股”“战战”“几”等词语。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点拨:这句话形容声音之杂。)

  三、文学(文体)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

  ◇词语解释:P1402、4、8、9;P1411、6、10、17;P1421、3、5、6、7、8、9、10、11

  ◇通假字:“坐”通“座”

  ◇词类活用:宴(举行宴会)、妇抚儿乳(喂奶)、名(说出)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213五至九

  1.侧面描写(第2-4段最后一句)、正面描写(第2-4段其余部分)

  2.P143课后练习二、三、四(答案见《三点一测》P215十三)

  3.时间线索:少顷—既而—当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第25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盘盂yú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逐走:竞跑,赛跑。(2)见两小儿辩斗辩斗:争辩,争论。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4)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5)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6)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迫到太阳落下的地方。点拨:重点理解“逐走”,“入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点拨:重点理解“以”“去”“日中”等词语。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5.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多智慧呢?点拨:重点理解“孰”“知”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夸父逐日》一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体裁),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夸父逐日》神话,选自《山海经》

  ◇词语解释:P190注释2、3、5、6

  1.文章主题:表现夸父地英雄气概,反映古人探索、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意志。

  2.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周朝列御寇)

  ◇词语解释:P191注释3-7;P192注释1-4

  ◇通假字:“知”通“智”

  ◇文言归纳:《三》P271-272五至八

  1.启示:(1)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课文中两小儿分别从视觉(车盖、盘盂)、触觉(仓仓凉凉、热如探汤)得出太阳一大一小的不同结论。

  (2)反映了古人的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

  (3)“孔子不能决”反映了他实事求是、谦虚的态度。

  2.句子翻译:P192课后练习三

  第30课 狼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窘jiǒng苫shàn眈dān瞑míng尻kāo黠xiá隧su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4)屠大窘窘:闲窘,处境,危急。

  (5)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6)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8)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9)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10)目似瞑瞑:闭眼。(11)意暇甚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12)屠暴起暴:突然。(13)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4)一狼洞其中洞:打洞。(15)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6)狼亦黠矣黠:狡猾。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点拨:重点理解“缀”的意思。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点拨:重点理解“并”“故”等词语。)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点拨:重点理解“窘”“敌”等词语。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点拨:重点理解“倚”“弛”等词语。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点拨:重点理解“少时”“犬”等词语。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点拨:重点理解“隧”,这里作动词。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点拨:重点理解“悟”“寐”等词语。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点拨:重点理解“黠”“变诈”“几何”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词语解释:P2203-7;P2211-14;P2221-9◇通假字:“止”通“只”,仅仅

  ◇词类活用:洞(打洞)、隧(钻洞)、犬(像狗一样)、变诈(欺骗手段)、笑(笑料)

  ◇句子翻译:P222课后练习二

  ◇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26-327六至九

  ◇一词多义:之(6个)、其(6个)、前、意、敌、以

  1.主要内容: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启示:(1)遇到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抗争到底

  (2)坏人是很狡诈的,可他们害人终害己。

  课后作业布置:

  对课内现代文并进行系统复习

8、(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奥运会吉祥物》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一、活动目的

  分析事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归类积累语言材料,学会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二、活动准备及要求

  1.教师首先宣布活动主题、方式和要求,安排活动的时间。活动主题《推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活动方式

  1).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合作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6个。

  2).每个小组选好吉祥物后,最好制成课件并派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

  活动时间

  安排及要求1).每个同学要分工明确,推荐出的组长负责召集并给组员分派任务。

  2).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以下活动步骤:

  (1)主要通过上网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3天);

  (2)小组内交流、讨论,确定推选吉祥物的切入点、援引的资料以及反对其他吉祥物的理由(1天);

  3).汇报展示的同学要语言流畅、严肃认真,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2~3课时)

  3).向学生推荐一些参考网站:

  a.新华奥运http://202.84.17.73/aoyun/xnzc.htm

  b.cctv关于奥运的话题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30718/101556.shtml

  c.拯救中国虎http://www.savechinastigers.ngo.cn/mascot.php

  d.中国设计之窗http://www.333cn.com/shejzyk/aoyunhui/mascot-sum-01.htm

  e.中国奥委会http://www.olympic.cn/olympic/famousman.html

  f.中国台湾奥运吉祥物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portal/portal.po?UID=DWV1_WOUID_URL_5183869

  g.2008年北京奥运会

  http://dir.lycos.com.cn/sports_recreation/match/olympics/beijing2008/

  三、活动过程

  1.活动的准备阶段。

  教师跟踪过问每一组学生的活动进展情况,并随时予以辅导。

  2.汇报展示阶段。

  a.教师先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然后用一段话导入本次活动的主题。

  b.各小组按事先抽签的顺序上台展示课件。。

  3.总结、交流阶段。

  (1)让学生畅所欲言,把他们参加此次活动的感想、收获以及听了其他同学的汇报后的想法尽量充分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同学们畅谈的感想和收获以及本次活动的意义,同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活动课实录

  教师导入:

  同学们,2008年会发生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记的1990年的时候,那时我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初中生。中国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是当时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比赛。那么,2008年的奥运会将会更加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国际性比赛。同学们对于中国举办奥运会高兴吗?(学生(齐):高兴),你们做好了迎接奥运的准备了吗?(生:做好了)好,根据我们活动课上一阶段的准备情况,下面我就来问几个有关于奥运知识的问题?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生:文化、科技、绿色)奥运会的宗旨是……(生:团结、友谊、进步、和平)、最著名的奥运格言是……(生:更快、更高、更强)2008年的奥运会在那里举行……(生:北京)那么……(稍做停顿)2008年的吉祥物是……(学生摇头)。现在奥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其中的吉祥物推选还是一项空缺,为此我们举办了“推选2008奥运会吉祥物”的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合作小组,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材料,制作了许多课件,各组同学都有了自己推选的吉祥物,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小组都上来展示他们所推选的吉祥物。只能选择其中的三组同学为大家进行汇报。现在请**小组、**小组、**小组的同学依次向大家汇报他们的合作成果。(代表上台依次展示课件)

  第一组,大熊猫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大家好,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应该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熊猫。我们的理由是:

  1.熊猫在动物进化史上被称为活化石。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大约在距今约8-9百万年时,大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经历了各种各样艰难的考验,成功的生存下来。所以,大熊猫成为吉祥物预示着奥运将长久存在并发展。

  2、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栖息于中国西部,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人文历史悠久,各类生态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奥运会的影响,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华民族更丰富的人文内涵。比较历届奥运会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不外乎是每个国家的特有的动物如1980年俄罗斯奥运会的小熊是因为俄罗斯的熊种类特别多、1984年美国洛杉磯奥运会的山姆鹰等。

  3、关爱、保护和拯救大熊猫行动,与北京2008“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奥运主题完全吻合。选择大熊猫可以突出世界和平及生态环保的主题,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深入交流。

  4、大熊猫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体现了和平与友谊的奥运宗旨。大熊猫为中国及世界的外交与和平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百多年以来,世界性的熊猫热,越来越高涨、大熊猫名扬全球,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在世界上,大熊猫真正成了无价之宝。

  5、受历史发展因素的不利影响,大熊猫目前面临濒危,更显珍贵。通过全世界人民的盛会—奥运会,使大熊猫成为吉祥物,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关心大熊猫,更好的开展大熊猫保护。

  6、大熊猫是真正的世界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它极具亲和力的形象早以深入人心。亚运会“盼盼”盼奥运,现在梦想成真,有着相当好的号召力。

  我们共同的心愿是,愿稀世珍宝大熊猫与人类共存!热爱大熊猫的人们都在祁盼大熊猫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师:看完了以上*组同学的展示,在座的其他同学有那些看法呢?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讨论完以后,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观点?

  同学一:大熊猫是可爱,也很珍贵;但是我们十三年前已经用过了,有必要再次使用么?而且珍贵与可爱能代表一切吗?一个大熊猫让你们暗自窃喜一辈子吗?大熊猫的特点能代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吗?既然是新北京,新奥运,我们的奥运理念就要体现出“新”字,就不应该重复过去的形象!现在用大熊猫做商标到处都是,已经用得太滥了。如果一定要用现实的动物,我觉得用藏羚羊就不错,因为至少可以让人们知道,除了熊猫,我们还有藏羚羊这种名贵动物,更加值得人们重视和保护,也体现了绿色和环保的概念。最好是有民族特色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样也可以让国外的朋友对我国的悠久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学二:就以第一条理由为例:“在动物进化史上,它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它是成功者。”我不同意*小组的观点,目前大熊猫是濒危动物了,怎么还能得出这种结论。大熊猫的样子是可爱,但是生存能力太差,运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差,如果没有人类的保护,即使没有人为伤害,也很有可能被自然淘汰。所以我认为不应该选择大熊猫作为奥运吉祥物。

  同学三:吉祥物应该具有时代特点,现在的世界顶级赛事的吉祥物多为抽象的设计人物造型,如2002年日韩世界杯中的两个外星人形象就很有时代气息和创造性,如果2008年奥运会仍用笨笨的熊猫作代言形象,就显得保守和缺乏想象力。难道我们就不能跳出具象的思维,以抽象的思维来创造一个卡通、新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吉祥物来吗?

  (辩论中…)

  师:我来做一个总结。

  前面几位同学的演讲很精彩,他们都认真听了*小组同学的发言,然后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有些同学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说明他没有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在对大熊猫是否成为奥运会吉祥物的问题上,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请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他们对奥运吉祥物的认识。

  第二组,孙悟空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我们小组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一致认为孫悟空是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理由如下:

  1,孫悟空的形象早在建國初期就成为了中國人民的對外友好使者。五十年代中法合拍的故事片《風箏》,在法國上演後,孫悟空的形象非常受法國人歡迎。

  2,孙悟空是我國人民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形象。用他做吉祥物,體現中華民族的藝術品位和文化底蘊。此外,孙悟空具備地道的民族氣質和個性化特性。再者,孙悟空那不凡的身手,超群的技藝,頑強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一面,正好與體育的拼搏精神“接軌”,孙悟空,是最能體現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邥?

  3,孙悟空是勇敢,正义,智慧的化身,既符合奥运的精神,也代表中国的民族特性。孙悟空百炼成金的过程就是运动员超强训练过程的真实写照。早期的美猴王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不仅未被消灭,反而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从此,一个毛头小猴质变为具有通天本领的孙悟空。毫无疑问,运动员的成长过程充满艰辛,汗水铺就了金牌路。

  4,孙悟空的智慧启发奥运选手运用智慧夺取桂冠。在许多情况下,孙悟空的对手比它更厉害,但孙悟空这时便收起金箍棒,由斗武转为斗智,巧借菩萨、天神的法力降服魔妖,“踏平坎坷成大道”。当然,现代奥运讲究严格的规则,但在博弈场上、场下,是非要讲究策略技巧不行的。

  5,孙悟空身上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种精神象征,更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孩提时代崇拜的偶像。而且孙悟空身上并不仅仅存在猴子机灵的特性,还充满了勇挑重担,敢于挑战,不畏艰险,而又宽厚仁爱的品质。

  反对:

  同学一,不符合約定俗成的奧邥槲锾粞∫巹t。奧邥v史上的第一個吉祥物,是在1972年慕尼黑奧邥铣霈F的小獵犬。此後的每屆奧邥瑬|道主都會選擇本國人民鍾愛的動物作為吉祥物,如海狸(加拿大蒙特利爾)、棕熊(前蘇聯莫斯科)、山鷹(美國洛杉磯)。只有1996年亞特蘭大奧邥x用了一個虛擬的電腦造型,事後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從中可以看出,奧邥槲镆幌蚴钦鎸嵈嬖诘膭游铮皇翘摌嫷纳裨捇蛲捊巧F鋵崳瑒e的国家的神話和童話資源同樣豐富,但也沒想到要勞駕與孫悟空一樣神功非凡的蝙蝠俠或蜘蛛俠。我覺得還是選擇一種真實的動物作為奧邥槲锉容^恰當,而且未必一定是大熊貓這樣的珍稀品種,家常一點、看著親切一點的就好。

  同学二:推荐孙悟空,有一种"敬神""拜神"的感觉。孙悟空来自传说,并非动物。"美猴王"不符合约定俗成的用动物作吉祥物的规则。

  (辩论中。。。)

  师:从这组同学的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孙悟空的外型,性格,经历等多个方面与奥运精神进行契合。反对的同学指出他不符合奥运的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并且举出了一些例子,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说明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动了脑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了问题。好下面我们来听听*组同学的演讲。

  第三组,麋鹿组(一生念演讲稿,一生展示课件)

  大家好,我们小组从“新北京、新奥运”的视角,讨论得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应选最具北京特色的动物吉祥物,结合“文化、科技、绿色”这三大主题。那么能代表北京动物的非麋鹿莫属。

  1,从科学史角度来说,北京南海子作为麋鹿这一大型哺乳动物的模式种产地(1865年),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1900年),灭绝事件的发生地还是北京。将近一个世纪以后,麋鹿才作为归国“华侨”(1985年),成功地引回故里——北京南海子。纵观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一个物种与一个地点有如此紧密的关系,非北京的麋鹿莫属,作为中国特有种的麋鹿,堪称世界科学史上、物种史上的一件奇事。麋鹿作为北京奥运的吉祥物,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看,无可非议。

  2,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麋鹿俗称“四不像”,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中可谓渊远流长。从春秋战国的灵台、灵囿至元、明、清三朝京南的皇家猎苑,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李时珍乃至乾隆皇帝……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皆与麋鹿有关。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从周朝至清朝始终作为皇权的象征,还作为生命力旺盛(鹿角年落年生、生长神速)的标志和升迁祥和的吉兆(福“禄”寿喜)。麋鹿的文化形象可见于甲骨文、青铜器、原始岩画、民间绘画、建筑瓦当(汉代)、宫廷遗物(清乾隆的麋角解说)、特种邮票、港澳回归的明信片……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文化底蕴是深厚的。

  3,从生态恢复角度来说,北京南海子的得名,是由于其位置在北京之南,汪洋成海。历史上这里的生态类型属于温带季风带典型的湿地,故清代就有“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的生动描述,明代的燕京十景中,这里还是其中的一景:“南囿秋风”。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的过度开发和环境压力,使当年数百平方公里的海子湿地几乎干涸殆尽,幸而有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支持的麋鹿的保护项目——千亩麋鹿苑的存在,使这里成为当年皇家猎苑湿地景观的惟一再现。200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北京地区湿地恢复项目,南海子湿地也被列入其中。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作为京南难得的一块湿地,若将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让麋鹿这个“旗舰物种”带动生态复兴,发挥绿化功能,必将带来京南生态环境的局部改观。

  4,从国际合作角度来说,麋鹿这个物种的兴衰,之所以能牵动许多国际人士的心,是因为它在近代史上与法国人、英国人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早在1865年,是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神甫率先对麋鹿予以科学报道的;麋鹿曾因战乱在故土绝灭,在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是英国乌邦寺的贝福特公爵“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1985年又是乌邦寺的塔维斯托克侯爵慨然将麋鹿送还给中国。可以说,英国是麋鹿的第二故乡。有人认为麋鹿还乡是中国在国际上地位提高或外交上的成功。的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举行的一个欢迎中国领导人访英的宴会上致辞,她把麋鹿的回归与香港回归同列为20世纪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

  5,从拯救濒危物种角度来说,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实施的是一项国际合作的濒危物种的“重引入”拯救项目,北京不仅是中国最早实施麋鹿“重引入”项目的地点,而且被国际保护人士赞誉为“准确的重引入项目”。继北京南海子之后,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使中国麋鹿已达1500余头,历史上曾发生的麋鹿灭绝惨剧将不会再发生,圆满的结局、世界瞩目的成果,使之成为中国惟一一项成功实施的“重引入”的拯救项目,也是中国政府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功范例。麋鹿作为奥运吉祥物,是我国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的真实体现。

  6从科普教育角度来说,麋鹿曾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性情温柔,奔跑迅速,爆发力强。因环境变迁和国运兴衰而流离失所,又因国运的复兴、环境的改善失而复得。从麋鹿的灭绝事件入手,以生物多样性警示教育手段,北京麋鹿苑制作了一系列的户外教育项目,特别是灭绝动物公墓,麋鹿本身亦被视为活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环境教育资源。

  7,从爱国主义角度来说,当年麋鹿因清廷衰败,国门洞开,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抢掠,而被毁于一旦,只有少量麋鹿寄身国外,作为中国的特有物种,却一个世纪在本国看不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在1985年果断实施了麋鹿的回归,可以说,有了国家兴,才有麋鹿兴。如今,麋鹿作为归国“华侨”已“鹿丁”兴旺、欣欣向荣,麋鹿还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已纳入了中学课本。它作为奥运吉祥物,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耀。

  8,从外观形态角度来说,全世界有4000余种哺乳动物,而麋鹿以其奇异形态、习性及坎坷的经历引人瞩目,它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奇、特、最。如麋鹿不仅在陆地上善跑,而且是游泳能力最强的鹿,横渡长江易如反掌,堪称两栖。从汉代的瓦当上,我们就能看到古人对麋鹿形象的偏爱:其雄浑古朴的躯体,昂扬向上的巨角,刚柔并济的性情,既具备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麋鹿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曾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种红皮书中的“极危级”,其鲜活的形象和鲜明的代表性,作为奥运吉祥物毫不逊色。

  反对:

  同学一:吉祥物的选取,应该是世人最为熟悉的、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龙也好,大熊猫也好,孙悟空也好,他们各有特色。而麋鹿,源自中国。然而它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大熊猫不同。大熊猫的走向世界时间虽短,但它与中国人民一样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之后,历尽艰难曲折,冲破重重包围封锁,终于为世界也包括美国所承认,从此,大熊猫后来居上,作为独一无二的符号,为世界,为中国人民所熟知。而麋鹿,虽然也独一无二,但是,像圆明园一样,它与中华民族的一段最为屈辱的历史相联系。特别是,它后来在本土灭绝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从英国重返故里。虽然,说起来这与中国的崛起有关,但现在,西方强国依然居高临下地傲视或敌视我们;我们自己也盲目认同霸权文化,国人崇洋迷外空前高涨,在精英中买办殖民意识居于主流,而世俗中,青年人乃以黄头发白皮肤为美--"中国如做日本殖民地早就实现现代化了",这种自卑自贱的观点绝非偶然个别。在这种情况下,高抬麋鹿,只会助长人我双方的这种扭曲意识。对于帝国主义对我们敦煌文物的劫掠,精英中尚有人为彼辩护且大唱颂歌。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利用奥运会大作麋鹿回归的文章,是否会被解读为西洋文明拯救了我们中华濒于灭绝的文化,从而,授强势者以口实,贬低国人的自信?理由虽只一条,但我以为,它足以一票否决。不知大家同意吗?

  (辩论中。。。)

  师:好,今天的推选奥运吉祥物的活动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通过这堂课,学习到了不少奥运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辩能力。希望没有发言的同学在下次的活动课上积极动脑,说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你推选的

9、《桃花源记》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利用字词典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翻译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3.整体感悟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合作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俨然()阡陌()怡然()

  垂髫()郡下()诣太守()刘子骥()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便要还家C.欲穷其林D.军士吏被甲

  3.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       B.极端     C.穷尽,走到头

  (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3)此中人语云

  A.语言     B.告诉    C.说

  (4)处处志之

  A.作标记  B.标记    C.意志

  (5)寻病终

  A.寻找B.搜索C.不久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①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说如此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指名叫学生分节翻译课文。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0、《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

  (3)观()(4)燕()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略

11、语文版七年级下《纸船》(泰戈尔)(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纸船(泰戈尔)

  【教学分析】

  《纸船》是一首外国散文诗,诗的作者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匠师。他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学生分析】

  初一的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知道泰戈尔的生平与思想了解不多。他们虽然读过一些文学作品,但对外国诗歌接触较少,很需要这方面的文学修养。这首诗因为它是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的,也正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进行交流和倾诉的欲望,更有参与活动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2)朗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品味诗歌生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理解作品中的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注重朗读,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儿童奇思妙想,表现童真稚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迄今为止,只有两个亚洲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印度的泰戈尔是其中之一(《雪国》该书196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川端康成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人,也是第二位荣膺此奖的亚洲人。),他和圣雄甘地被称为印度二十世纪的两大伟人,泰戈尔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充满奇思妙想的儿童世界。(板书标题作者)

  二、学习过程:引—读—析—品—较—伸

  “引”

  1、简介泰戈尔及其代表作品。

  泰戈尔,印度的多产作家。他从8岁开始习诗,在漫长的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50多部诗集,计1000多首诗,2000多首歌词。1913年,泰戈尔因《吉檀迦利》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篇。

  2、简介《新月集》。

  这是一部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儿童诗集,共收入诗歌40首。诗人依照儿童的逻辑,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譬喻,描绘出儿童的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主题是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而《纸船》就是其中别致的一篇。

  “读”

  3、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读诗。

  (1)教师配乐范读。

  (2)在音乐中,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指定学生朗读。

  (4)师生就音调、语速、感情等方面共同评议。

  (5)齐读。

  “析”

  4、赏析诗歌

  (1)人们常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教师点拨:一个可爱的儿童在小河边投放着一只只纸船,他把他的梦想都装在纸船里。

  (2)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折过纸船么?你能试着说说文中的小孩儿在折纸船、投放纸船时,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作者想象天上的云和他的小船比赛,想象睡仙坐在他的船上。]

  [生: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

  [生:“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3)诗人对此还进行了那些想象?

  【教师点拨】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还会想到用这船载着秀丽花平安得到达岸上;“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4)诗人为什么要赞美这样的场景?

  教师点拨:赞美童心童趣。本诗正是以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孤寂的儿童渴望被外界所了解的情怀和梦幻般的希望。而纸船正是这美好、纯洁的心灵的象征,作者创作这首时,正是表达对这种奇思妙想和童真童趣的向往和赞美。

  (完成板书)

  “品”

  5、品味语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喜欢那一句?并简述理由。

  (1)“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每天”即天天如此,这样坚持不懈,可见孩子内心强烈的渴望,他多么想让别人知道他呀。

  (2)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用大黑字”,用语极为质朴,充分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稚气,仿佛让我们看见孩子写字时专注的神情,体察到那盛满了希冀的小小心灵。

  (3)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

  “知道我是谁”,道出了孩子的心理,原来这么执着地放纸船,就为了这个呀!

  (4)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黎明开”的花“在夜里”到,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儿开放了,就会给他带来惊喜。多么美好的愿望!水晶一般的童心。

  “较”

  6、比较阅读:将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比较欣赏。

  冰心是深受泰戈而影响的诗人,两首诗又都以《纸船》命名,它们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A、两首诗围绕纸船各自展开了怎样的想象?(略)

  B、两首诗都选用了“纸船”这个意象,它们的涵义有什么不同?

  点拨:前一个是童心的象征;后一个是对母亲的眷恋和思念的寄托。

  C、试比较一下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点拨:前一个是明快、活泼的,后一个是深沉而哀痛的。

  两首诗虽感情基调不同,但相似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足以证明泰戈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伸”

  7、能力拓展:

  如果你也有一艘载梦的船,你将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下来。

  三、结语:

  儿时的我们曾编织过多少色彩斑斓的梦,今天的我们又该怎样去实现昨日的理想和誓言?真诚祝愿同学们以信念为舟,以奋斗为桨,在青春的长河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四、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象征

  纸船----------------童真童趣

12、初三语文复习资料(病句、文段修改)(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常见病句的类型

  1、成分残缺①缺主语②缺谓语③缺宾语

  2、搭配不当①主谓搭配不当②动宾搭配不当③主宾搭配不当④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⑤关联词搭配或运用不当

  3、语序不当①多层定语、多层状语修饰时语序不当②并列语序不当

  4、句式杂糅两句混杂、前后牵连

  5、不合逻辑①前后矛盾②“不、没有、杜绝、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否定不当

  ③不合事理“能否(是否)……能(是)……”

  6、用词不当

  7、表意不明①指代不明②句子歧义

  (二)方法:(1)先找主干(2)理出枝干(3)体味语境(4)弄清关系

  (三)修改原则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它词)、简(修改应简要)

  练习:《新航线》P14---17《川行》P49---51

  十、探究性学习

  从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点,再上升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

  练习:《新航线》P36---37《川行》P65---66

  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首先要抓住要点,审清题意。这道题目表面看起来是提供三个材料让考生探究。

  第二步,分析材料,提炼要点。(找出材料的个性)考生要认真阅读材料,我们首先需要对每则材料进行分析、探究,从材料中提炼出主要的信息要点。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及中心思想,从而揭示其个性特征。

  第三步,整合要点,筛选信息(提炼材料的共性)。在分析四个材料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把相同的点加以合并把不同点加以保留,进而提炼出共性。

  第四步,提炼观点,归纳结果。提炼材料的共性之后,运用自己的语文素养概括归纳,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要凝练简洁明了。

  十一、古代诗歌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诗)起承转合

  (五言、七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黄鹤楼》

  1、按音律形式分婉约派:代表李清照《醉花阴》

  词:有单双调之分,都有词牌。

  豪放派:代表苏轼《江城子》“苏辛”

  曲:《天净沙秋思》(小令)

  叙事诗《石壕吏》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春望》《月夜》《泊秦淮》《江城子》

  哲理诗《长歌行》《论诗》

  山水田园诗《过故人庄》《滁洲西涧》

  战争边塞诗《使至塞上》《凉州词》

  怀古咏史诗《赤壁》

  3、按题材内容分写景抒情诗《浣溪沙山下兰牙短浸溪》

  咏物言志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即事感怀诗《泊秦淮》

  赠友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

  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①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

  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②战争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

  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③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往往以历史典故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

  实、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④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

  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⑤咏物言志诗: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⑥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⑦赠友送别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

  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关于古诗的鉴赏

  1、知人论世。人: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创作风格、文学素养等。世: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个人处境(境遇)。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2、分析主题,把握主旨——内容美、情感美

  3、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景交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

  4、品味语言、注意锤炼字句——语言美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用得精练的字。

  5、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比兴,象征,以静写动,虚

  实想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新中学教案 中考文言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我心中的小康”作前指导课教案一等奖(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葡萄月令(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口技》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早自习——一道别样的风景(八年级下册) 《写作---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敕勒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语文实践活动一次有意义的集体视听活动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百日冲刺宣传标语85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中考文言文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一)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以微笑面对爱我的人》 中考复习必背语文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