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6-23 09:45:17

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后反思

课文里有一段萧伯纳的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对,永远谦虚。”初读课文,这段话不知不觉的将萧伯纳列入了“自夸”“骄傲”的名单中去了,然而,细读课文,再深入了解萧伯纳,就会发现萧伯纳一贯幽默风趣。他与小姑娘的对话中也没有多么大的自夸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消除对萧伯纳的误解呢?我这样设计:

师: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读读课文,你能找到答案。

生:娜塔莎的话使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萧伯纳明白道理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指名读。

生:(骄傲的语气。)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萧伯纳很想告诉小女孩自己的身份,他很骄傲,自豪。

师:所以你们认为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骄傲的人。

生:他很自大。

生: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生:他爱炫耀,不把小姑娘放在眼里。

生:他还爱自夸。

师:刚才同学们读到了一个自大,爱炫耀,骄傲,还目中无人的萧伯纳,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

(讲述萧伯纳与一个小女孩写信的故事,当读到“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时,生哄堂大笑。)

师:这是个怎样的萧伯纳?

生:幽默

生:风趣

[出示: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

学生朗读。

师:这又是怎样的萧伯纳呢?

生:有童心

[出示: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学生读

师:现在你还认萧伯纳是在自夸,炫耀自己吗?

生:他只是想用自己有名的身份给小姑娘一个惊喜。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没有直接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句的朗读,从细微之处来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真实用意,是为了让小姑娘感到惊喜万分,从而感受他对小姑娘的喜爱非同一般。并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小花样 大变样──《爷爷和小树》教学片断与反思

一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每次学完生字新词,总要复习巩固。别看这是个小环节,如果用得恰当,收益可是想不到的。

复习第一册课文5《爷爷和小树》的生字和新词。

〖镜头一〗

师指着小黑板:跟我读两遍。

爷 爷 爷爷的爷 棵 棵 一棵树的棵 到 到 迟到的到……

(读得整齐,但有气无力,有口无心,更有许多学生是滥竽充数。)

〖镜头二〗

师:让我来检查一下。开小火车读。

生一个接一个:爷 爷 爷爷、棵 棵 一棵树、到 到 迟到。。。。。

(读的小朋友比较认真,听的小朋友很懒散。)

〖镜头三〗

师:这些字词最喜欢和认识它的小朋友做朋友了,今天我们来看看谁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游戏一〗找朋友。(准备:生字卡片拼音卡片)

生举着拼音卡片:我的朋友在哪里?

另一生拿着相应生字卡片跑到身边: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齐拼读该生字两次。

〖游戏二〗找家

经过:

经过:黑板中画好房子,把生字卡片给学生,让他们贴到可以组成词儿的房子里,然后读给同学听。

(学生反映热烈,主动识字、记字,气氛活跃,其中有的词还进了多个房间。)

【反思】

这小花样就让课堂效果大变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巧妙的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游戏的方法巩固、强化字词,使识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学生对课文的表演不是很积极,很大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表演,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3、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

4、有些教学语言还需规范,在范写时需注意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力求把每个字写得更为美观。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扬长避短,争取做得更好!

4、小花样 大变样──《爷爷和小树》教学片断与反思

一年级,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每次学完生字新词,总要复习巩固。别看这是个小环节,如果用得恰当,收益可是想不到的。

复习第一册课文5《爷爷和小树》的生字和新词。

〖镜头一〗

师指着小黑板:跟我读两遍。

爷 爷 爷爷的爷 棵 棵 一棵树的棵 到 到 迟到的到……

(读得整齐,但有气无力,有口无心,更有许多学生是滥竽充数。)

〖镜头二〗

师:让我来检查一下。开小火车读。

生一个接一个:爷 爷 爷爷、棵 棵 一棵树、到 到 迟到。。。。。

(读的小朋友比较认真,听的小朋友很懒散。)

〖镜头三〗

师:这些字词最喜欢和认识它的小朋友做朋友了,今天我们来看看谁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游戏一〗找朋友。(准备:生字卡片拼音卡片)

生举着拼音卡片:我的朋友在哪里?

另一生拿着相应生字卡片跑到身边:你的朋友在这里。

全班齐拼读该生字两次。

〖游戏二〗找家

经过:

经过:黑板中画好房子,把生字卡片给学生,让他们贴到可以组成词儿的房子里,然后读给同学听。

(学生反映热烈,主动识字、记字,气氛活跃,其中有的词还进了多个房间。)

【反思】

这小花样就让课堂效果大变样,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巧妙的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游戏的方法巩固、强化字词,使识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变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5、《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对题目的分析的确过多,而且有点偏了。特别是对“小”字的分析。所举的例子“小鬼头、小露珠”等,与本课的“小老师”并不完全一样,我为了引出娜纳莎的可爱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点单调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对前后对比性的感悟,还有点把题与文割裂开的感觉。

我的读书指导确实没有到位,对人物语言的朗读指导得有些少了,缺少反复的自由练读,还应该关注一下读书能力稍弱的学生,指导一下他们的读书,更应关注学生的不同感觉。

课堂上应减弱预设的束缚,多让出一些空间让学生交流碰撞。譬如,对萧伯纳的话到底应该读出什么像的语气,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辩一辩。“小女孩的话又应该怎么读”这个环节也是一样。以上两个环节我处理的节奏的确有些快了,没有给足学生思维碰撞的时间。

另外,在最后第三次修改教案后,我把“找小女孩的外貌”改为“找找小女孩的可爱之处”,自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认为,作者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娜塔莎的可爱,与其让学生“读外貌”还不如让学生“读可爱”呢!

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课题研讨会上的一节公开课结束了,但关于这节课的反思却开始了,而且萦绕着,挥之不去。“为什么无法上出自己预计的效果?――这样也不错,能够以学情为归依。”“当时的课堂机智怎么会如此的缺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教育契机。――这就是真实的我。”……诸多的“遗憾”与“不错”在心里交织。静下心来理出几点作为自己今后教学的借鉴和警示。

一、学会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达到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明白,父母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文章语言平实,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爱,理解爱,明白鼓励与批评在成长中的作用,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因此,教学时让学生在读、悟、写、问、议的过程中,找出自己感触较深的或难理解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学生在理解“多年来,我童年时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中的“交织”这个词有困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想象来引导学生理解:当作者的作品连连发表,而且好评如潮时,他会怎样对自己说;当他的文章遭到读者的批评、拒绝时,他又会如何对自己说呢?这样凭借教材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好好地发掘、利用,不但体现学生突破难点的过程,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这篇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从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学生在汇报作者童年时和成年时对两种评价的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去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相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三、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这篇课文中的事情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发生,极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文本”的环节:“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可以说巴迪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你们愿意把你们亲身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告诉我们大家吗?”学生在思索回忆的同时,借助着课件(我课前收集关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有代表性的相片,做成的课件,还配上深情优美的音乐),自然而然就联系起自己平常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回忆起身边的相似事例,想起有关这样的文章。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一、忽略感情朗读。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被忽略了。在学生踊跃、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一个学生汇报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几句的理解后,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评议再读,加深理解之后,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且加强感情朗读,读议结合更紧密,更有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

二、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缺乏课堂机智。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大同小异,还是有必要再说一次,因而有一个句子,有五六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看法基本相同的就不讲了好吗?”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7、《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8、大作家和小老师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后反思

课文里有一段萧伯纳的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对,永远谦虚。”初读课文,这段话不知不觉的将萧伯纳列入了“自夸”“骄傲”的名单中去了,然而,细读课文,再深入了解萧伯纳,就会发现萧伯纳一贯幽默风趣。他与小姑娘的对话中也没有多么大的自夸的意思在里面。那么如何让孩子们消除对萧伯纳的误解呢?我这样设计:

师: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读读课文,你能找到答案。

生:娜塔莎的话使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

师: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萧伯纳明白道理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指名读。

生:(骄傲的语气。)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萧伯纳很想告诉小女孩自己的身份,他很骄傲,自豪。

师:所以你们认为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骄傲的人。

生:他很自大。

生: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生:他爱炫耀,不把小姑娘放在眼里。

生:他还爱自夸。

师:刚才同学们读到了一个自大,爱炫耀,骄傲,还目中无人的萧伯纳,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

(讲述萧伯纳与一个小女孩写信的故事,当读到“我赞同你的打算。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你务必和小狮子狗商量一番!”时,生哄堂大笑。)

师:这是个怎样的萧伯纳?

生:幽默

生:风趣

[出示: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好久。]

学生朗读。

师:这又是怎样的萧伯纳呢?

生:有童心

[出示: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学生读

师:现在你还认萧伯纳是在自夸,炫耀自己吗?

生:他只是想用自己有名的身份给小姑娘一个惊喜。


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没有直接采取“填鸭式”的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抓住关键句的朗读,从细微之处来感受萧伯纳说这句话的真实用意,是为了让小姑娘感到惊喜万分,从而感受他对小姑娘的喜爱非同一般。并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9、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10、老师,您好教学教学反思

说实话,个人对这样赞颂自己的文章不大感冒,也看到网上很多批评的声音。但又想“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哪怕是不好的文章,也有不少的教学价值,关键看你如何利用。

在以往的帖子中看到一些教学建议:一、关注句式;二、理解师恩;三、关注韵脚。我想,无论怎么样,读应该是走进诗歌的最好方法。撷取其中的几片:

关于导入:

1.课前出示词串

大道  金桥  崇高  辛劳  波涛

塑造  闪耀  美好  新苗  您好

2.读读这些词,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也许我的预设难了些,刚开始有孩子说是文中的生词,我予以肯定,继而抛出:那老师为何不出示其他的生词?

一个孩子说,这些都和老师有关。看看还有什么发现?一个孩子说,每个词语都在句子的末尾。对啊,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我还知道,最后一个字韵母都是ao!对哦,读读看,是不是有词串的感觉?今天我们就走进第一课——老师,您好!

反思:经过了一个暑假,估计部分孩子的思维冬眠,还是我没有把握好学情吧!读一读、聊一聊,渗透诗歌的意识,未尝不可。同时,在读的过程中,顺便识写了生字“崇”和“塑”。

关于关键词:

文中有两个关键词统领全诗,不得不去关注——崇高和美好。第二课时,听写完词语,我就提出问题:诗歌哪两个词语赞美了教师的事业?又是从哪些句子看出的?感觉过于强势,牵引痕迹浓厚,但实在没找出更为适切的路径。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对比着读,想象画面,勉为其难地带着学生走进了崇高和美好。

关于细节:

崇高这一块直抒胸臆,我通过抓住两个感叹号来理解崇高:明明是反问的语气,可为什么是用感叹号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深处,体会到小小的标点浸润了诗人浓烈的情感。从而小结: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发明创造,亦或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心血和辛劳,因而诗人热情地赞叹道——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春蚕”这一意象的理解,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开去,春蚕的劳动成果是什么?丝线!那老师的成果是什么?知识、智慧、道理、人才……那教师和春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都有默默奉献的精神!自然也理解了“理想的丝线”这一难点。同时,将视角伸向“悄悄地”这一关键词,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有了前一个意象的铺垫,“甘露”的理解简单多了。顺势带领学生积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于句式:

在第一课时的多次朗读中,我采用不同的形式创设朗读情境,但不管怎样,都有一个意识,就是不能破掉诗歌的结构。分层次读,是个不错的策略。

为了让学生对两个小节的结构有个认识,课尾,我和学生合作读,我读第一小节,他们读第二小节,我读几行,他们也读几行,这样就形成了相同句式相同层次的对比。在对比中感受诗歌的形式美,从而在心中真的升腾起那种自然而然的敬意!

写至此,对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也道一声——老师,您好!

11、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有关课文的动画,让他们自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个总体的印象。接着请出生字词语,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读,再请小老师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在字词学习这快内容上花的时间偏少,最后发现学生们在朗读的时候经常卡壳。这学期开始,我强化了词语认读,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为了让学生们分清楚小松树与大松树与大山的位置,我提前做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贴画,课前在黑板上画好大山的简笔画,上课时让学生先“读”后“说”再“找”。“读”就是在文中找出它们的方位,“说”就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内容,“找”就是到黑板上来贴图,给两棵松树找到家。这样,通过贴图,调动学习兴趣,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总体思路比较清晰, 通过师傅的精心指导与评讲,我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让学生读完第二自然段就问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找准小松树的话。在这儿,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小松树的话,让他们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再让学生回答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完自己的观点后,我再问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句子,而没有具体落实到字词,这时我没有及时引导,而是用讲授的方法代替学生分析文本,这些这点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

幼儿园反思推荐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学反思 放小鸟教学反思 司马光教学反思 鲁班和撸板教学反思 咏华山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反思 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蚁国英雄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10教学反思 暖流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一年级拼音教学反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与反思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与对策 对语文教学效果低的反思 语文界需要反思什么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十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新语文课堂的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老师个人原因辞职报告800字 老师在毕业二十周年联谊会上的讲话稿 老师要多考虑孩子的感受_幼儿园教育随笔 老师锦旗用语大全48句 老师个人工作辞职报告怎么写 老师和学生_幼儿彩笔画作品 老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_幼儿教养笔记 老师问候的短信怎么发71句 老师,我酷吗? _幼儿园教育随笔 老师简短岗位工作计划